弘扬和培育民族化的水彩艺术必将为中华民族艺术的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水彩画这一外来艺术形式,通过我们近百年来的吸收、消化、整合、创新,在广泛的普及应用过程中,通过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融合,基本形成 “中国水彩”的面貌。历史证明,任何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在适应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需要而被应用和推广中,总是通过表现本民族的现实生活和融进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而成为本民族艺术的组成部分。
创作不是复制,创作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古人和他人,创新真实景象。吴冠中说:“艺术是不可能重复的,艺术抄袭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了,艺术需要有创造性。同样面对的山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我看到的是什么样,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同样的桂林山水,同样的黄山,那么多人画,千篇一律,那样的东西都是垃圾。”弘扬和培养民族化的水彩艺术,一方面是中国水彩发展的必然,同时,积极、主动地弘扬和培养水彩的民族化特色语言,对发展多元的水彩格局、强化水彩大画种的地位有着独特的实践价值,在现代世界水彩艺术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它成为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化水彩艺术的重要内容。
在真实景物的提炼上,吴冠中却敢于对客观对象进行大胆取舍、概括和再创造。他为了画好某一景物却经常要挪动几次画架,选择不同角度加以描绘,然后再进行组合,或曰“移山填海”、“移花接木”。可见提炼方法要灵活,通过夸张、变形、增加、删简、嫁接、幻化等习惯方法,最终形成创新的画面。吴冠中的风景画比自然对象更集中、更典型、更传神,因而也更具创造性。其次,民族化的水彩艺术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的概念。它既有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优秀艺术传统,也有西方传统艺术中沉积下来的精华和近现代以来的在西方美学话语影响和塑造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多元的水彩艺术新潮,还有直接来源于我们当代文化、艺术实践的新生艺术形态。就其核心和主流而言,基本构成当代水彩民族化的基本内涵。再者,中华民族艺术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并自成体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民族水彩艺术的可靠保证和重要资源。
在民族化水彩艺术的推进过程中,既主张“弘扬”,又强调“培育”,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立场和观念。其弘扬者是在几千年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不断演进而成的传统艺术;其培育者,则是现代生长着、发展着的民族艺术,主要是在继承艺术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和借鉴外来水彩艺术成果,并结合中国现、当代艺术实践而形成的民族化水彩艺术。就中国传统艺术而言,其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与之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在追求水彩意境化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的“选文入象,就韵摹心”相得益彰,在表达方式上与中国画的笔情墨趣异曲同工。本文来源于南京logo设计公司
在对自然的感知中,不同画家看到同一景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吴冠中认为第一印象就是作者的独特眼光,独特感受。所以他强调第一印象,甚至是错觉,他说:“错觉是绘画之母,错觉唤醒了作者的情窦,透露了作者品位的倾向及其素质。”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也来源于无意中迸发的灵感。这使得水彩在与民族艺术的交融过程中很自然地植入中国文化的基因而重构为中国特色的水彩,整合为民族艺术。而在水彩民族化的复兴过程中,要以开放的胸怀,宽容的态度和理性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下水彩实践中的新生形态,特别是目前比较盛行的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等艺术形态。应在科学分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培育其中积极的、带有现代性、趋势性特征的水彩表现方式,而去其浮躁的、消极的,使之成为新世纪水彩艺术发展中新鲜的、活跃的后备力量。
在工具的使用上,吴冠中也是创新的,他认为只要有利于绘画,一切工具都可以使用。他说:“各种材料都在演变,画家可以运用任何手段来完成自己的情感表达。”他将自己的画称做“混血儿”。他的绘画工具很多都是自己改造的。在重构中国水彩面貌的过程中,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应以一种既弘扬又培育的科学立场和态度来实现中国水彩民族化的伟大复兴。首先,在大胆吸收外来水彩精华的同时,积极培育民族化特色。众所周知,水彩以其实用便捷、轻快透明、酣畅淋漓的鲜活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绝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