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是让你什么都看不懂,设计是所谓的“生活教战”。在日常生活里,诸如你的手表、发型、外套、汤碗种种再形而下不过的基本款;亦或你鞋柜的颜色、枕头的大小、裤管的高度、名片的厚薄这些更上层楼的精准细节;再到你和客户交谈的话题、你历史课的读书报告、你脑袋中加盖的储藏室、你心灵开启的一扇窗形而上的观点与想象,都会因巧妙设计而精彩,因缺乏设计而沉沦。
“不止于视觉性、物理性,应该说,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日本彩色图像协会理事长南云治嘉从事设计工作逾四十年,在设计概论、构思论、色彩论等领域著述颇丰。他曾出过一本跟专业著作大异其趣的小册子:《解决100烦恼的100个设计》,开卷即声明:一般大众对设计的误解令自己耿耿于怀。如果一提到设计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想到线条简约的跑车或T台上的华服,的确有失偏颇。
对自己衬衣和领带的搭配看不顺眼已经很久,筹划换车却挑不到理想车型,如此反复几回,很难不陷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怪圈比挫败更可怕的其实是这种无能为力感。多数人因此归咎于自身意志薄弱。如果告诉你,这不是真正原因,而是你的人生缺少“设计”,你会感到茅塞顿开呢,还是一头雾水?你知道症结,也力图改善,但因为不得其门而入,不知不觉中又回到原点。有能力选择矜贵礼物但常被抱怨“缺乏心意”,观赏音乐会和画展不过是例行公事、难得个中真味……
设计几乎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但关键是像一个真正的设计师那样思考,也即掌握所谓的“设计思考术”。英文中design的第一义项是“计划”,以大众最熟悉的商品设计为例,可视的、漂亮的商品是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计划与方法创造、转换而成的,设计者奉献的绝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更重要的是那些无形的工作,即制定计划、拟定方案、拓展思路的过程。只要问题得到了解决,蕴含在商品中的所有内容都属于设计。反之,若问题没有解决,不管肉眼所见的商品外形多么漂亮,也称不上设计。南云治嘉举过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此时此刻你正处于一种“又疲倦又痛苦”的状态中,请试着凝视一张绿叶的图片十秒钟……怎么样?有没有觉得疲惫感减轻了许多?
这么一来,设计师也就不是少数人专属的职业。厨师做料理、医生开药方,因为符合了“解决问题”的定义,由此推论,“设计师”的定义也并非大众印象中“做出很酷的东西的人”。面对问题、找出原因、收集材料并制定出解决方法,这才是设计师的工作。若没有解决问题,无论作品看起来有多酷、多炫,都称不上真正的设计。均可视作在扮演设计师的角色。而每个人其实天生都具有设计师素质,因为日常生活中无论工作、学习、健康,甚至购物、玩乐都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才是南云治嘉提出“光靠意志力解决不了的烦恼,只要靠设计就好了”的逻辑推理。
这就是设计的力量。颜色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绿色能刺激脑垂体,解除压力;而红色能刺激循环系统,促进血液循环;黄色能够刺激自律神经,让人开怀。但今时今日,若不是专业的设计师,根本不会知道这些!
再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几种烦恼。衬衣和领带搭配不当时,与其纠结于令人眼花缭乱的配色,不如先确定所谓的“印象语言”:想让人看见什么样的自己?年轻、时髦还是优雅、有格调?而苦于没有中意的车型,就需要认识到“不完全设计”的意义:无论形式、尺寸还是颜色,都不可能无限制地供人选择,妥协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就算没有未达到理想却仍能让你感到满足的,就是现下最物有所值的车子。选礼物失败,多数是未能沉下心来循序渐进:设定目的(传达自己的心意、使对方开心),锁定目标(对方的喜好、生活水准),决定主题(礼物的颜色、形状、材质、价格、使用场合、耐久性……越具体越好),最后别忘了科学地进行效果测定。(对方收到礼物是否真的开心?)不懂得欣赏艺术,但也千万别被所谓评论家的高谈阔论吓退,“设计美学”的本质不外乎感动人心,一定多问问自己:怎样的作品,曾引发最多感触与共鸣?……
你应该参与、认同、分享、执行、体验、拥有,只需借助一些相当简便易行的做法,却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活品质。像逛街、购物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一样,了解行情、思考需求、准备下手,设计从不遥远、更不困难。台湾有这样一本杂志:封面打上“7-11”标识,却不是这家著名便利店的“店刊”;被誉为值得全套珍藏的当代设计史,却不是卷帙浩繁的大部头。这本杂志的编辑部只有13个人外加一只流浪狗,从不加班,晚7点准时下班这就是《ppaper》,其创始人包益民,于李奥贝纳、智威汤逊等王牌广告公司任要职后自行创业,是亚洲最出位、有趣、成功、富有的创意人之一。《ppaper》2004年的创刊号卷首便大谈设计与生活的一体二面关系,既生动鲜活又要言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