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面设计中,照片与文字等元素通常都是在二维的世界中编排的,在需要凸显和强调信息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元素以立体的形式展现,使版面产生纵深的变化。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那么除了直接选用带有纵深感和层次感的照片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版面的纵深与层次感呢?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凸显需要强调的信息打破二维观感,产生平面与立体的对比有效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将元素均等排列的形式比较适合表现安静与稳定的印象,也经常用于不同商品的陈列等场景。如果作为视觉画面来说,我们应该怎样为其添加空间上的层次与纵深感呢?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可以通过将元素缩小来产生位置的变化,元素缩放的越小,就意味着在视觉上距离我们越远。
大小的区分,也为画面添加了视觉焦点,相对于均等摆放来说,更具有视觉表现力。针对不同的设计目的,信息会以不同的编排形式呈现。除修改元素大小之外,将元素之间相互叠压也是能够表现出层次与立体感的有效方式。采用这种手法时,需要确认好信息是否可以被遮挡。而在可以实现动态效果的数码载体中,这种处理可以提升交互的趣味与视觉的美观度。我们也可以尝试不同的叠压形式,降低远处元素的透明度来实现虚实的变化。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希望大家能够尝试更多其他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望向公路的远方时,会看到道路向远方逐渐缩小,最后直到成为一个点而消失在视野之外,这就是透视的最基本原理。当人眼看物体时,只有观看的聚焦位置会是清晰的,而前景与背景的物体会相应虚化。照相机通过更换大光圈的镜头,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景深效果。从消逝透视的原理来说,因为空气的漫反射以及距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物体越远细节就越少。为版面中文字添加阴影效果,可以使原本处于二维环境中的文字凸显出来。仿佛悬浮在纸上一般,适合应用于需要强调和吸引人注意的文字。
阴影的添加可以描述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当阴影出现在物体底部时,会给人平放在地面的印象;当阴影与物体拉开距离后,仿佛漂浮在半空的视觉就呈现出来了;当阴影出现在物体的背面时,能让人产生贴靠在墙上的感觉。光影的变化,可以为文字带来更加立体的效果,上图的正方体是假设光源的位置在左前方所呈现出的明暗灰关系。将文字以笔画中心画线并连接,就能产生笔画中心凸出的印象,搭配正方体的明暗灰关系后,立体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倒影与阴影一样,可以描述物体与地面的关系。同时,倒影的加入也会为画面增加品质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某些与地面呈角度的物体添加倒影时,没有办法采用直接将物体镜像的方式,遇到这种情况应该重新绘制物体底部的倒影。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前进感,明度低的色彩具有后退感。上图中左侧画面内部会给人收缩的感觉,右侧则会给人内部向外膨胀的印象。与物体的距离越近,固有色就会越鲜明,随着距离的变远,空气中的漫反射也会随之增加,物体的纯度也会变低。本文来源于南京logo设计公司
天空中大气的密度是越靠近地面越稠密,所以越靠近地面,天空的色彩越会变得暗淡。离地面越高,色彩纯度也会越高。在色彩中,冷色通常会给人后退感,而暖色会给人前进感的视错觉印象。暖色包括:红、橙、黄;冷色包括:绿、蓝、紫。利用冷暖的这一特性,可以有效增强画面的纵深感与层次感。带有纵深感的画面会给人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加偏向现实中常见的视觉空间。而偏向平面化的版面则有更加抽象的印象。抛去主观性的美感,单从传达的功能性来说,两者并没有孰优孰劣。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画面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