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理论这个角度讲,动画片的定义应该这么下:动画片是诸多题材作品与音像的结合子。因为实践是这样的,理论上不可能有别的概括。早些时候,我写的《快把“神”请出动画一些吧》,人们很关注,发来许多帖子评论这篇文章,其中有位表示了不同意见,说动画片就是神话片。我不敢说这种见解的浅薄,也许有它另类深刻之理。但不管怎么有其理,动画片题材的多样性是客观的,是众人瞩目不可争辩的事实。而题材究竟应该怎么选?我想起码有这么几个基本理由是在考虑之列的。
孩子们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看了你的动画片,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何益处,在时下,恐怕一些人对此没有估量。这里,我先说一说孩子们思维运动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然后再分析如何作,才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孩子一生下来,大脑的记忆基本上是空白的,许多意象是通过感官获取的,并把这些意象存储在脑细胞里。比如,孩子看到了小羊,大人帮助他明确这是小羊,孩子就把小羊的意象记下了,下回再看到小羊,孩子会主动说这是小羊。到公园见到了狼,大人也会同样告诉孩子这是狼,孩子们也会记下狼的意象,下回再见到,孩子会管它叫狼,没有弄错的话,不会管狼叫羊。这次创艺享有幸参加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动漫游戏产业高峰论坛活动期间,又与诸多动漫界资深人士进行了交流,的确获益匪浅。交流中,创艺享发现人们对动画片的题材选择,都耿耿于怀。他们甚至把题材的选择,提到关系作品成败的高度。咋听,似乎很玄乎,动画片创意是否新颖,制作是否精良与作品成败关系甚大,选材仅是动画片谋篇开始的一步,这一步就决定了远还没出笼动画片的命运了吗?深谈一下创艺享方有所悟,原来题材与孩子们爱看不爱看有着直接的关系。武打的,神话的,孩子们愿意看,愿意看的就有票房价值,有票房价值的就意味着成功。创艺享听了,不敢苟同,但又不得不点头,因为没有效益的动画片,是很难被称作是成功的作品。
我这样说没有完全否定神话的意思,人类在长期的生活、斗争实践中,创造了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古文化中,有些神话传说还是很美丽的,表达了那个时期人类许多美好的愿望。比如“女娲补天”,比如“夸父追日”,比如“西游记”,等等。把这些东西,用动画片形式表现也是很正常的。只不过要注意剔除一些糟粕,把非正确的信息荒诞化,尽量减少它们的可信度,孩子们看了也不觉得它们是真的。在这方面,动画片《西游记》处理的很好,虽然唐僧师徒被神化了,一路上同许多妖魔鬼怪斗争,但它没有刻意宣传什么“神秘文化”,搞一些“不可知”的东西,而是很有人情味地演绎是是非非的故事。倘若至此,无可厚非。问题是没有打住,一些动画片围绕“魔幻”,使美丽的神话恐怖起来,血腥起来,大肆渲染超自然的力量,肆意拼装非理性的光怪陆离的东西。有时,仅此还嫌不够,还不惜重金从外国搞一些更神秘的、更超自然的、“魔法”花样更多的、“咒语”一念更灵的动画片来,我真不知有此动作者意欲何为。是为了收视率,还是为了效益?考虑没考虑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毋容置疑的是动画片的选材,是多样性的。从我们现代人见过的看,不管怎么分类,都可以列出有童话的,有寓言的,有神话的,有历史题材的,有现代题材的,有科普的,有科幻的,等等几个大类的清单来。每个大类别,还有很多子项,比如科普的,又可分为农业科普、工业科普,而工业科普又可分为机械制造业科普、工业电子科普、冶金业科普;神话的,如果按宗教门类分,亦可分为佛教类、道教类、伊斯兰教类、天主教类,等等。既然选材问题这么重要,创艺享很想姑且抛开诸多顾虑,站在一个客观角度,谈几点意见。
我之所以这样尽量浅白地讲解一个复杂的心理机制问题,就是希望我讲的,不光专家点头,还希望专家们站出来说句公道话,不要摆摆手,说什么“懒得管了”。更希望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为了孩子,稍加思考这个不太难理解的问题。也希望我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使监督、引导权,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共同撑起一片蓝天。倘若大人进一步告诉孩子狼是吃羊的,或是孩子从动画片看到了狼吃羊,他就把二者联系起来,明白了狼是吃羊的,而不是羊是吃狼的。这些,都是因为获得正确信息的结果。孩子在身体一天天长大的同时,必须自行捕捉或者通过大人传授,获得大量准确的信息,并且明白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比如,滑梯可以从上滑下,不能从下滑上,碗是用来盛饭的,不能装机器猫,小树一天天长大,而且朝向天空,不是朝向地里。所以,多给孩子们输入正确的信息。无疑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好处。反之,输入一些非正确信息,比如告诉孩子羊可以把狼吃掉,那么孩子就会推论,羊还会把汽车吃掉。比如告诉孩子会法术的人可以从空中跳下,孩子就相信有这种法术存在,也要练一练,那不就麻烦了吗?孩子脑海里储存了大量的非正确信息,这些非正确信息又在孩子的脑海里,发生了非理性联系,孩子们的心理不是健康不健康的问题了,而是如同医生讲的,有心理疾病了。本文来源于
南京logo设计公司
既然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机制是这样情况,我们在选择动画片题材的时候,理论上、道义上、公德上,不管从那个方面讲,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首先,我们尽量不选择或者少选择非理性的东西做题材。比如超自然的东西,不宜过多。像一张手,就是一个炸雷响;一挥宝剑,就是一道闪电。因为这些东西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和现实世界诸多事物无法发生联系,纵然联系了,也是非理性的,不正确的。其次是对于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最好是压根儿不去选择。像咒语灵不灵,法宝厉害不厉害。一个“精灵”,一会儿变成人,一会儿又变成鬼了。再有就是什么魔法之类的东西,弄得玄乎其玄,神乎其神,乌烟瘴气!我不否认,这些东西对于思想稚嫩的孩子们来讲,是很有吸引力的,也许搞这类动画片的人因此获得经济效益。但是,钱你是赚了,孩子们也让你给坑苦了。在这方面,创艺享曾化一番气力研究过。一些少儿出问题,比如模仿某个神从高空跳下,有的把腿摔折,有的失去生命。
有的少年相信自己有神灵护体,或跳火坑,或用刀切腹,做出种种无端傻事来,还有比这更厉害的事,想必各位看官都有耳闻。什么原因,无须太多解释,心里不健康造成的。心理怎么不健康的?我看这类动画片所宣传的东西是难辞其咎的。说到这儿,也许这类动画片制作者要问我,出问题的是少数,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很安全,他们也是看这类动画片长大的,他们有的还成了才,这你怎么解释?尽管问的问题似嫌精准,我还是可以回答,因为我研究了。这得感谢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不光是这类有问题的动画片,还有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在这类动画片为孩子们传播错误信息的同时,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学校也在向孩子们传播正确信息。通俗一点说,你在放毒,人家在消毒。你告诉神可以从高空跳下,妈妈告诉他那是编的,实际上不可以。你传输了一个念咒语可以使水晶球有魔法的错误信息,幼儿园的阿姨就告诉孩子那是封建迷信,不去信它!于是,在孩子的脑海里,就形成了错误的信息和正确的信息激烈地争夺孩子们脑存储的阵地,正方占优势了,孩子就健康成长了;反方占优势了,孩子心理就有疾病了。如果孩子满脑子都是错误信息,满脑子都是非理性的联系,孩子不出问题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