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中国画里。竹一直作为常见的绘画题材,尤在写意花鸟画中,更占有重要地位。竹与兰、梅、菊并称“四君子”,它们均以其自身形象的美感与自然属性,在画中被拟人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审美价值的一种体现,如梅的傲雪、菊的耐寒、兰的雅静等等。而竹又不同,它集梅、兰、菊的特质于一体,并具有虚心、有节、常青的品格,因此更加为人们所称赞,不仅画竹蔚然成风,以“竹”装点居家生活更源远流长。
古人往往赋予花木一定的象征意义,经常把自己的美好意愿寄托于其它事物并委婉地表达出来。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而这些寄托传统文化精神的美好画物,也时常成为国人用于装点生活的书画题材。墨竹是一幅画,更是我们张扬的一种典范的理想人格,画家把自己理想的品格体现在作品中,实现教化和提示世人的作用。竹子象征生命的柔韧、挺拔,它长青不败,清丽俊逸,有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是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
纵观画竹的历史,从北宋文与可的“胸有成竹”,郑板桥的“胸无成竹”,还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等等,作为一个成熟的有成就的画家,都应有独自的视角、造型方法、审美趣味。在生活中,我们对墨竹的欣赏当建立在对墨竹品格的认同之上,懂得其意境才可以明白其精神,这正是我们站在一幅墨竹前所要准备好的。
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让人深谙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中国画讲究笔墨功夫的积累,相对于其它画科,墨竹更讲究用笔、用墨的功夫。白色的宣纸、黑色的墨,两者之间充分结合,才能变化出无穷的艺术世界。水墨画的用墨看似简单,其实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所谓“墨分五色”,就是要通过水与墨之间适当的调和,来达到理想的笔画效果,再由不同墨色的笔画相组合,使画面和谐完美,最终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墨竹的用笔非经数年练习不可,笔痕的起止往往体现出书法线条的意趣。点划之间能体现出画家的功力,通过笔画的组合实现画面效果,又体现出画家的修养。画面的构成,虚实处理,笔墨变化等,也都是画好水墨竹子的关键要素,无论缺失哪方面的基础,都会影响到画面效果。所以,一张好的水墨竹子,体现着画家的综合水平和修养,这样的作品值得认真品味,悬挂家中能提升生活品味。
“四君子”中的竹,以虚怀若谷、秀逸挺拔、柔韧有节、青春常驻而受到赞美和敬仰,中国古代的文人更多以竹子的品格来要求自己,而在古往今来的生活中,国画墨竹更是我们居家常挂的美术作品。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淡泊、清高、正直,正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元代杨载《题墨竹》云:“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在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
本文来源于南京logo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