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属于实用美术范畴,创艺享发现表面浮华的市场背后,却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之作。设计产品的公式化、模版化让整体行业与日韩欧美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如果能依次满足到第三个标准,那一定是一个好作品。这里说到的按顺序依次满足很重要,有很多设计竞赛评判标准本末倒置,过份强调内涵,从而助长了众多视觉暴力作品的产生。形式和表现手法极其粗糙。这样的东西即使金奖银奖,也过不了市场检验关。起不到广告的基本作用。
这里强调一下,不是说不能出现乡土或民族元素。很多“土”得掉渣的作品一样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比如剪纸、皮影等民间画册作品。这里的“土”,指的是俗,或者说庸俗,比如不孕不育类广告放个大胖小子。地产广告里的绿树蓝天等等。这里基本有一个原则,同一种形式,一百个人重复就是土,一万个人重复就是特土。一样的主题,往往变一个角度和形式,会有柳岸花明的效果。
在潜意识的层面上,这种成功不仅是因为潜意识信息的传达,而是因为与其它食品和零售的休息环境和谐的建立,与其他媒体使用相似的颜色。因为这些颜色不同于产品的通常的频谱,它们可以引起顾客关注并吸引顾客,会让顾客觉得他们仅仅因为假日主题就会得到一点额外价值。这点对于设计师来说困难最大,原因并不是“有内涵”本身的难度,而是要首先满足前两个标准的前提下再来讨论作品的内涵。作品内涵考察的是设计师的知识面,是体现设计师对该产品的认知和深刻程度,要求设计师博古通近。不仅仅要熟悉产品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与内涵。在这点上,日本设计师做得相对超前。本文来源于南京logo设计公司
当然,在实际的市场需求中,很多设计产品并不要求一定具有内涵性,内涵性主要取决于目标消费群的文化程度,不然,内涵是有了,没人看得懂了,也背离了广告的基本原则。这里说的好看是指形式的美感,主要考察的是设计师对色彩、构成以及图形、图像的掌控能力。好看可以是繁琐的,可以是简练的,可以是古典的,可以是现代的。越好看的作品距离一副美术作品的标准就越近。比如很多电影海报,其画面的张力和美感,不输给任何艺术大师。
很多客户,自身不具备基本的美术专业素养,他们一般用其他相似产品宣传方案做参考,再配以一些空洞泛泛的口号,如“大气”“现代感”“国际化”“高贵”等等。云里雾里胡喷一通。这样的结果,往往产生出千篇一律的视觉垃圾。近年来泛滥成灾的地产广告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颜色继续扮演特定的角色(例如,粉色是与女性性别相关的刻板印象和荒唐),但也使得在某些产品中可以互换。季节性活动通常需要特定的优势通过用喜庆的颜色来替换他们的传统颜色。星巴克最近在假日期间用充满活力的红色取代普通的白色杯子,从而洋溢着季节性温暖、舒适和韵味,遗忘象征寒冷的白色。
漫步在街头,穿梭于超市货架,浏览互联网或者翻阅许多目录,找到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去感受,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色彩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审美,除此之外,还散发出一刻的舒适感和宁静感,同时冲击着我们的视网膜。作为行外人,我们对平面设计师这个职业的了解都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和比较宽泛的层面。